摘要
博物館與文化展演的語音導覽,真正的評分點不在成本,而在四個可驗證的指標:
- 文史與知識正確性、2) 跨國語文的正確性與在地化、3) 標期內準時交付、4) 專業音質與配音標準。
本文分享我們的整體做法:從史料考證、術語庫與在地化流程,到錄製規格、後製標準與專案排程的「交付門檻」,確保作品能被可信任地播放、被國際觀眾正確理解、並在期限內無驚無險地上線。
(是的,我們寧願多花心力驗證,也不想讓青銅器在展櫃裡對我們翻白眼🙂)
為什麼這四件事,決定了案子能不能拿、專案能不能完
- 文史錯一次,信任扣十分:導覽是公眾教育內容,錯誤會被永久保存與放大。
- 多語等於品牌的國際形象:外語聽不懂、翻得不自然=直接影響口碑。
- 標期是鐵律:展覽檔期不可延,流程必須能「可預測、可回退」。
- 音質與配音是體驗的地基:同一段文案,專業錄製與後製會讓內容「更好聽、更耐聽、更可信」。
我們的作法總覽(How):從稿到聲音的一條龍「可驗證流程」
1) 文史與知識正確性:來源、術語、可追溯
- 資料來源清單化:建立「來源登錄表」(典籍、館藏卡、研究論文、策展文本),每段解說附來源/版本註記。
- 專家審稿雙層制:策展方一審(內容取捨)、學者或館內研究員二審(術語與史實)。
- 術語庫(Termbase):專有名詞、器物名稱、朝代紀年、度量衡,皆入庫並鎖定版本(例:是否採用特定譯名)。
- 讀者模型(Persona):明確寫給誰(親子、一般大眾、學術導向),決定敘事密度與語速。
2) 多語與國際化:T+E+LQA 三段式 + 在地化細節
- T(Translate)→ E(Edit)→ LQA(Linguistic QA):翻譯者、編輯者、母語審校分工,避免單點失誤。
- 在地化規範:
- 語體與拼寫(例:美式/英式英語)、數字/日期格式、度量衡換算(公制/英制)、人名/地名羅馬化規則。
- 音標與讀音表:易錯專有名詞建立「發音詞典」(IPA/羅馬拼音/備註),供配音與 AI 語音字典共用。
- 用語一致性:翻譯記憶庫(TM)與術語庫(TB)全案共享,避免同物異名。
- 可用性測試:找在地母語者試聽 3–5 段,檢查是否「易懂、自然、不做作」。
3) 準時交付:里程碑 + 可回退 + 紧急預案
- 里程碑設計(含驗收門檻)
- M1 腳本凍結:定稿、術語庫 v1、來源登錄表完成。
- M2 語音試聽:每語言 3 段 demo(真人/AI 範例)、發音詞典初版。
- M3 全量錄製/生成:分批交付(例如 25%/50%/100%),每批均可驗收。
- M4 後製完成:統一音量、降噪、背景音與空白段落比例。
- M5 上線前總檢:隨機抽樣 + 重點段全檢,逐筆回報修正。
- 可回退機制:若 M3 發現文案需改,允許「文本→語音」快速重建,不拖累進度。
- 緊急預案:配音員臨時無法錄製時,保留同音色備援與 AI 語音臨時替補的 B 計畫(僅用於非關鍵段)。
4) 音質與配音標準:規格化,才能穩定好聽
- 錄製規格(建議):48kHz / 24-bit、安靜錄音環境、固定話筒距離,預防噴麥與齒音。
- 後製流程:降噪、去齒音、適度壓縮、EQ 校正、統一響度與立體聲/單聲道規劃。
- 響度與一致性:全案維持一致的語音基準響度(例:行動端導覽常見做法是將語音整理在相近的整體響度區間,避免忽大忽小),配合展場環境音與設備。
- 發音與語氣監製:配音員提供 2–3 種語氣範本;關鍵段落(開場、主題、情感段)由監製現場把關。
- AI 語音的使用邊界:
- 適合:中性說明段、更新頻繁的資訊段。
- 審慎:帶情緒的關鍵段、對歷史人物/民族敏感的敘事。
- 技術要點:自訂發音詞典、停連/重音控制、句長切分,避免機器感。
重點不是「用不用 AI」,而是把 AI 納入可控流程:能加速、不失真;該用真人的地方堅決用真人。
實作範例:一段內容如何落地成「可驗證」的多語音檔
- 中文定稿:帶來源標註與術語編號。
- 英/日/…翻譯:沿用術語庫,處理量詞、專名與文化語境。
- 發音詞典:人名/器物名逐一標記(IPA/備註音節重讀)。
- 試聽樣本:真人與 AI 各一版,審聽會議決定最終路線。
- 錄製/生成:按段落 ID 出檔,檔名與字卡一致(方便導覽系統對應)。
- 後製與響度統一:全案批次處理 + 人工抽樣微調。
- 語言 LQA:母語審校 + 現地試聽回饋。
- 交付件:最終音檔、術語庫、發音詞典、來源表、變更紀錄(可稽核)。
驗收清單(交付前必過的 12 項核對)
- 史實與術語與來源一致;版本號正確。
- 多語譯名與術語庫一致;不存在同物異名。
- 發音詞典完整;難詞重讀與連音合理。
- 配音語速、語氣與讀者模型一致。
- AI 語音段落無機器感:停連自然、句讀清楚。
- 音量一致、無明顯底噪、無爆音/口水音。
- 段落頭尾留白統一(如 300–500ms)。
- 檔名/ID 與腳本對齊;中英日對應無誤。
- 批次抽驗通過(例如每 20 段抽 3 段全檢)。
- 多語 LQA 問題已關閉;回覆有紀錄。
- 兼容播放端(館內設備/APP/網頁)測試通過。
- 交付包內容齊全(音檔 + 文檔 + 變更紀錄)。
時程範例(可調整):把風險前移、把不確定壓扁
- W1:腳本凍結、來源表與術語庫 v1、讀者模型確認。
- W2:多語初稿、發音詞典 v1、試聽樣本(真人/AI)。
- W3–W4:全量錄製/生成與後製,滾動交付 25%/50%/100%。
- W5:LQA + 修訂、全量響度統一、上線前總檢與備援包。
里程碑都設「可驗收門檻」與「回退點」,準時交付就不靠運氣。
常見風險與對策
- 臨時改展件/路線:腳本與檔名靠 ID 對應,可局部重建不牽連全案。
- 外語讀音爭議:以術語庫權威來源為準並保留爭議註解。
- 場館播放設備差異:預先測試館內實機,必要時出兩版音量曲線。
- AI 語音穩定性:鎖定 TTS 版本、語音設定與自訂詞典,避免更新導致音色漂移。
結語(CTA)
導覽不是「聲音檔集合」,而是一個可信任的公共知識產品。
把關正確性、國際可讀、準時交付、專業音質,才是評審與觀眾真正在意的「四大硬指標」。
如果你正準備投標或規劃新展,我們可以先做一個「小型多語段落試作」:同時檢驗術語、發音、音質與時程,讓整體品質與流程一次到位。